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

葡西行旅九‧太陽海岸、直布羅陀

太陽海岸濱臨地中海,星羅棋佈十數個白色山城,白牆瓦屋錯落,曲巷靜弄蜿蜒,傍著山崖水湄在安達魯西亞的艷陽下發射出各具風情的迷人魔力~

隆達 Ronda 建城於古羅馬時期,被 Guadalevin 一斧劈成兩半,孤峭的聳立在險絕的山岬,孤絕的地勢古來即兵家競逐之地,近者乃劇作文學家青睞的創作背景地。
白色屋宇巍然懸崖之巔,遺世獨立彷若天空之城~
新橋,18 世紀建的三拱石橋,高 120 公尺,跨越縱深的塔霍峽谷,連結各據一端的新、舊城區,氣勢逼人~
新橋中央圓拱上有一小房間,內戰時曾當囚禁戰俘之牢房
強風陣陣吹襲難立足,更加體會海明威小說《戰地鐘聲》筆下之絕命深淵的驚心動魄~
一碧如洗艷陽天,原野丘陵蒼鬱起伏一望無際,風景壯麗
舊橋夾在兩峭壁之間,是一座 17 世紀修復的羅馬單拱古橋

鬥牛的原鄉就在隆達。西班牙鬥牛之父 Francisco Romero 1700 年出生於此,是近代鬥牛文化的創立者,羅美洛一門父子孫三代在西班牙鬥牛史上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
左下圖Pedro Romero 雕像,羅美洛家第三代,以把鬥牛提升至藝術表演層次著稱,是鬥牛史的傳奇英雄。
右下圖Dama Goyesca 哥雅女郎像,身著哥雅畫作中的仕女服飾,也是 189 世紀流行的衣著,因哥雅喜愛鬥牛,故有此關聯。每年市政府都會選出一年一度代表隆達的哥雅女郎。
隆達皇家鬥牛場,西班牙最古老的鬥牛場,1785 年落成,開場表演由 Pedro Romero 挑大任。每年九月舉辦鬥牛季。
圓形的鬥牛場不大,可容納五千人,多立克石柱撐起雙層的看台,吶喊餘音遠去,爬滿了時光的足跡。大風捲起,黃沙滾滾.....
內部附設鬥牛博物館,展示鬥牛技藝發展史,以及皇家騎兵團馬術學校訓練場及馬廄
20 世紀一出身於隆達的知名鬥牛士 Cayetano Ordonez 
Nuestra Señora de la Merced 教堂,16 世紀建,奉祀有阿維拉聖女大德蘭的聖手骨,據說遺骨一度被虔誠的天主教徒獨裁將軍佛朗哥據為己有。
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

直布羅陀 Gibraltar,在神話中是世界的盡頭「海克力士之柱」。1713 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成為英國的屬地,位處歐洲大陸最南的小半島,人口僅三萬人,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北非摩洛哥相望,扼守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道之喉

遠遠的就望見海平線上隆起的巨岩,有個聲音在心底小聲響起:我用年少青春歲月背誦的地理課本啊.....
photo by Eunice
因為是入境,所以也要排隊過海關查驗護照。旗幟飄揚宣示主權,左起:歐盟、直布羅陀、英國。
市內店招、路牌文字突然全看懂了~^^
岩山 The Rock 是直布羅陀的地標
潔白的清真寺 1997 年建,直布羅陀是北非摩爾人八世紀時入侵伊比利的踏板,現在仍然有不少穆斯林住民
紅白燈塔坐落於歐洲之角,1841 年上工
Wladyslaw Sikorski 將軍紀念碑,二戰時流亡的波蘭總理,其座機 1943 年在直布羅陀失事墜海
纜車登上巨岩頂,瞭望台高 426 公尺,視野超優,港口市景一覽無遺,隱約可見非洲大陸
另一側幾近垂直的斷崖
無尾野猴 巴巴利 Barbary 獼猴,是岩山的原住民,竄高撲低活潑敏捷,時而乖巧當麻豆,時而又凶悍地跟遊客搶食。野猴是當地保護的動物,有古老的傳說:只要野猴在,直布羅陀就是英國的。
野猴版的,看海的日子.....
不多時,濃霧從斷崖噴湧而上,擦逝眼前畫面
烏雲低壓,風雲變色,是時候離去了~
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

米哈斯 Mijas,夢幻的白色小山城,得要慵懶地、放空地隨興漫走~
綿延如浪的白屋彷若一首純白迴旋曲迴盪在綠野翠巒間~
一方方晶藍的泳池好像滾落綠坡的藍寶石~
極目望山望海,讓風鼓滿心帆,讓想像啟航~
17 世紀鑿在岩洞中的拉佩納聖母禮拜堂。拉佩納聖母是米哈斯的守護神,相傳聖母像是 1586 年兩小牧童在一只鴿子的引導下發現的。
岩洞內祭壇置有鮮花植栽簇擁著衣冠華麗的聖像,另櫃展示信徒敬獻給拉佩納聖母的各色金繡錦袍、冠帽等等。
憲法廣場是小鎮的中心點
櫛比鱗次五花八門的商店餐廳民宿都妝點得美麗可人~
最迷你的鬥牛場 1900 年建,只能容納百人
市立露天劇場,小鎮的藝文中心,每年八月舉行戲劇節
小公園裡彩瓷鑲繪的噴泉和地面,是白色山城的一縷繽紛~
Inmaculada Concepcion 教區教堂,16 世紀建在摩爾城堡遺址上,原摩爾式塔樓被保留下來作為鐘塔
橘瓦白牆花陶盆,幾分悠然,幾分閒情~
走街串巷步步驚豔,無處不成景~
聖塞巴斯提安教堂,潔白嫻靜地佇立在繁華的街角
聖塞巴斯提安大道是明信片、海報的主角~
精心布置的餐廳視野極優,吃了什麼已經不重要了~
驢子計程車,打扮得花枝招展等待出任務。
 60 年代初,山城居民習以驢子代步,漸漸發展成米哈斯的觀光特色行業。憶及在希臘聖托里尼騎驢記﹝註﹞的忐忑經驗,還是算了吧~^^
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

安達魯西亞有不少特殊的穴居聚落,瓜地斯 Guadix 是其中穴屋最密集的村鎮。西班牙統一後,摩爾人四處逃竄,穴居型態是為躲避天主教徒迫害所啟動的隱居模式。
一支支從黃土丘冒出來的白色煙囪,像一隻隻探頭探腦的地鼠,時代性的危機意識濃厚~
約兩千戶白色穴屋錯錯落落,鑿在山壁裡、埋在土丘下...
一支煙囪代表一戶人家,煙囪下的疆域不知幾何?
廢棄的穴屋森森然不忍直視~
也有後建的「正常的」屋舍摻雜村中
踩在不知是誰家「屋頂」的土堆上眺景.....
遙望阿卡乍堡,11 世紀的摩爾人要塞,依然雄壯威武~
或許是因居家聲響都被掩埋在土丘裡,整個村落異常安靜
穴洞冬暖夏涼,終年恆溫,正適合安達魯西亞的陽光,故住民樂於世代安享樸實無華的穴居歲月~
悲歡了無痕,歲月,如靜物~
*          *          *          *          *

﹝附註﹞
2013 年曾旅行希臘,結論是騎驢的經驗一次即可~

 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